其实游戏同质化这个现象已经存在很久了,最近偶然刷到一个帖子疯狂吐槽这种“同质化”现象(换皮手游),我来简单谈谈我自己的理解。
游戏同质化是什么
可能很多人会张口而来:介不就是换皮手游吗?其实并不准确。游戏同质化是指整个市场中,许多游戏在核心体验上趋同,缺乏创新,无论是玩法、叙事、关卡设计还是盈利模式,都呈现出高度雷同的现象。这种雷同一方面使玩家失去了新鲜感和个性化体验,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和多元化发展。
游戏同质化从何而来
1.资本风险规避
首先,游戏本质上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项目。在开发过程中,我们不仅要确保玩家获得乐趣,更需要在成本、风险和预期收益之间找到平衡。游戏开发投入巨大,无论是人力、技术还是时间,都伴随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。为了确保项目能够按时上线并实现稳定盈利,投资者和管理层往往更倾向于采用那些经过市场验证的成熟模式。复制成功模式的策略可以显著降低开发失败的风险,确保资金回流并维持利润的稳定。也正因如此,我们常常会批评某些公司生产“罐头游戏”(例如育碧部分产品),因为在游戏行业中,仅仅维持稳定运营就已被视为一种成功。
2.用户筛选机制
这一点其实继续补充了前面的观点,为什么创新的玩法会有极大的可能失败——因为永远是用户选择游戏。
首先我想谈谈用户习惯的固化,这其实是指部分玩家对某种玩法、操作模式和叙事方式已经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和认知。例如,回合制战斗、传统的RPG成长系统或竞技对战等,经过长期的发展,这些模式已深植玩家心中,使得市场上对新鲜、颠覆性玩法的接受度较低。当你做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玩法之时,即使这个玩法真的设计的很好,核心循环的反馈也不错——玩家也许还是会选择原来的游戏模式,因为玩家的习惯是很难更改的。正所谓金窝银窝,不如自己的狗窝——大抵如此。
其次就是短期效应对于玩家的影响。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,玩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易上手、即时反馈的游戏体验。并且,现在的大部分玩家都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游戏机制,而创新的游戏机制,恰恰就正对应上了需要玩家花一定的时间适应——这种学习与适应的成本在快餐时代的当下是略显奢侈的。
3.技术上的压力
相比前两点,技术压力占比可能略低,但同样不容忽视。打造一款具有差异化的游戏,意味着必须在技术上有所突破——无论是新机制的系统设计、全新功能的程序编写,还是美术上全新画风的尝试,都要求团队在技术上进行大胆创新。这通常意味着团队需要独自探索一段时间,甚至长时间内走在无人涉足的道路上。
做一个已经被大量人验证过的品类,可以利用成熟的技术工具和既有的开发框架,大大降低研发难度和风险;而如果选择技术创新,团队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自主研发工作。这不仅会延长开发周期,还会面临技术不成熟、实现难度高以及投入成本增加的风险。技术创新固然能带来突破性的玩家体验,但它也常常意味着资源的再投入和不确定性风险的上升。
Comments NOTHING